来源:https://blog.nasm.org/toxic-positivity
翻译整理:美适能体育健身
人类的情绪图谱本应包含万千色彩。我们无可避免地会经历愉悦与困顿交织、积极与消极共存的心理状态,这本是人性最自然的律动。当生活出现暗礁时,保持乐观与韧性固然可贵,但人生海海中,谁不曾被悲伤的潮水淹没?谁没有经历过力不从心的时刻?
这引出一个值得深思的悖论:当困境接踵而至,当我们挣扎着试图重振旗鼓时,内心那个催促我们"必须绽放光芒"的声音是否真的有益?那些劝解你"多看好的一面"的友人,那些执着灌输"富足心态"的健康教练,他们的善意是否暗藏危机?
所谓毒性积极,是通过刻意营造的积极心理策略,系统性否认、压抑或掩饰人生体验中的晦暗篇章。这种情形可能发生在自我对话时——比如强迫自己重复那些让自己都觉得言不由衷的积极心理暗示;也可能展现在人际关系中——当你正经历心理健康危机,收到的却只有千篇一律的"保持积极"式回应。
对他人保持善意期待本无可厚非,我们都期盼所爱之人沐浴阳光。但当一个人正在情绪深渊中沉浮时,过度的积极劝诫往往会演变成情感暴力。这种单维度的乐观诉求,实质是强行用人造的"正能量滤镜"覆盖人类复杂的情感光谱,最终塑造出的不过是一张精心粉饰的乐观假面。
在当代健康主义语境下,健身教练、心理健康从业者及各类疗愈实践者往往不自觉地成为毒性积极的传播媒介。这种认知异化将引发生态链式的负面影响:
• 否定处于困境者的真实体验、认知或情绪反应。
• 削弱个人自主性,使其感到失去对自我的掌控。
• 动摇当事人对自身直觉和情感判断的信任。
• 诱导情绪压抑,阻碍真正的消化、学习和健康应对策略的形成。
• 忽视实际问题,有时反而加剧问题。
• 引发羞耻感、愧疚感和情感绑架。
你可能已联想到生活中的类似场景:当某位自助大师鼓励你用"凡事皆有因果"或"此刻即最佳自我"这类空洞口号应对痛苦情绪时;当这些练习被包装成"只要重复就会成真",从而取代真正的自我认知与成长时;或是当你向父母、长辈或导师倾诉烦恼,却得到"没那么糟"、"要知足常乐"、"忍忍就过去了"这类回应时——那种被轻视、被否定的感受,正是毒性积极的典型特征。
健身健康领域同样充斥着这种现象:"我能做到,你也能"、"正向思考"、"没有糟糕的日子"、"绝不认输"等陈词滥调,本质上都在消解个体挣扎、学习和成长的独特过程。它们阻碍我们探索情绪的细微差别,忽视情感传递的信息,也无视不同人群在健康之旅中的个性化需求。
在资本驱动的健康产业中,"永不停歇的打拼精神"包装成创业思维的新型鸦片。那些宣称"只要发布正确激励内容就能提前退休"的财富神话,本质是忽视行业生态多样性的认知剥削。在此逻辑下,真正的创业者困境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被包装成神话的"成功秘笈"与营养补充剂的消费主义陷阱。
要避开毒性积极,首先要承认人类难免会经历痛苦与挣扎。我们都会遭遇失去、拒绝、恐惧和迷茫,某些生活事件必然会引发崩溃、悲伤、痛苦等复杂情绪。与其抗拒这些负面感受,不如接纳它们,允许自己体验、消化并整合这些情绪。若有人难以独自应对,应寻求专业指导而非用过度积极的态度来否定或压抑真实感受。
关注优势、感恩练习、冥想、正念乃至运动等工具,其意义不在于逃避生活体验。恰恰相反,这些健康与健身方法应当被视作完整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它们帮助我们更真实地面对生活,而非粉饰存在的复杂性。真正的成长源于对全部人生体验的包容,包括那些阴影中的部分。
作为一名健康教练,避免毒性积极的关键在于首先认可来访者的困境与挑战。当对方倾诉遇到的困难或压力时,要通过深度共情帮助他们:
1. 探索情绪根源
2. 检视相关信念体系
3. 清醒认知现实处境(包括客观限制与主观认知局限)
当来访者出现羞耻或愧疚感时,需强调:"这不是评判,而是共同探索健康之旅的陪伴"。若发现来访者正在用"伪正能量"逃避真实情绪,在获得允许后,可温和挑战其防御机制。
积极思维本可作为激发动力、创造可能性的有效工具,但若将其异化为否认现实、逃避挑战的心理防御机制时,便沦为了真正的精神毒素。
引用:
Alarcon, G. M., Bowling, N. A., & Khazon, S. (2013). Great expectations: A meta-analytic examination of optimism and hop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4(7), 821-827.
Ehrenreich, B. (2009). Bright-sided: How positive thinking is undermined America. Metropolitan Books.
Sharot, T. (2011). The optimism bias. Current biology, 21(23), R941-R945.
Sokal, L., Eblie Trudel, L., & Babb, J. (2020). It’s okay to be okay too. Why calling out teachers’“toxic positivity” may backfire.
DARLENE MARSHALL
Darlene 是一位整体健康教练,自2012年起一直深耕于健身与健康领域。她专精于将健身、健康与幸福感相结合的跨学科实践。2021年,达琳被BurnAlong平台评为"美国最受欢迎健身教练",她在 NASM 播客网络上主持 Better Than Fine 播客。她获得了 NASM 的健康教练和私人教练认证,并拥有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学位。此外,她还拥有营养指导、神经语言程序学认证,以及200小时YTT认证,并在睡眠指导、动机访谈、冥想及正念训练领域接受过系统培训。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公众号